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
      淮安区行政区域面积1517.6平方公里,人口98.46万人.。  
      淮安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境内发掘的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“青莲岗文化”,公元前117年开始建县,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,素有“壮丽东南第一州”之美誉(淮安在古代有一段时期名为楚州),在2100多年建县史上,长期是郡、州、路、府的治所,物产丰富,漕运发达,商贾云集,经济繁荣,曾与杭州、苏州、扬州并称为古运河线上的“四大都市”。在这片土地上,孕育了“兴汉三杰”之一的韩信、《西游记》作者吴承恩、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、民族英雄关天培等一大批名人志士,特别是一代伟人周恩来,1898年诞生在淮安,为中华民族近代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篇章。

      淮安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,季风气候显著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光照充足,雨水充沛,年平均气温14.1℃,年均无霜期220天,全年太阳辐射量115.45千卡/平方厘米。
      淮安区地处淮河下游,江淮和黄淮两大平原交界处,地势平坦,由西向东南坡降,大小沟渠纵横成网,全市有运河道13条,大沟226条,大运河、里运河、废黄河、苏北灌溉总渠在境内总长147公里。  
      淮安北距亚欧大陆东桥头堡连云港市130公里,西南距江苏省会南京市180公里。江苏新沂至浙江长兴铁路、京沪高速公路、宁连高速公路、黑龙江省同江市至海南省三亚市的同三高速公路、淮江公路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均穿境而过。到上海、北京、南京行车分别仅需3.5小时、8小时和2小时,辅之以京杭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水上运输,楚州素来扼东西南北、水陆交通之要冲,自古乃兵家重地、商贸重埠,其交通枢纽地位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。

      春秋战国时期,楚州先后属吴、越、楚等诸侯国。秦统一后建淮阴县,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。楚汉之际,属项羽西楚。汉高祖五年(前202年),封韩信为楚王,楚州属楚王国。同年,贬韩信为淮阴侯,封刘缠为射阳侯,楚州分属二侯国。十一年,淮阴侯国降为县。西汉惠帝三年(前192年),射阳侯国为县。元狩六年(前117年),置临淮郡,淮阴、射阳县属临淮郡。王莽称制,改射阳为临淮亭,淮阴为嘉信。东汉建武十五年(公元39年),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(治白马湖北),山阳之名始见。东汉末年,广陵郡移治射阳。东晋义熙七年(411年),广陵、临淮2郡改为临淮、广陵、山阳等5郡,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。时射阳与山阳并存,分属临淮、山阳2郡。萧齐时,阳平郡寄治山阳。南齐永明七年(489年),割山阳官渎(邗沟)以西300户置寿张县,割直渎(盱眙禹王河)、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,淮安县之名始见。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,置楚州,治淮阴。十二年,移楚州治山阳县,州旋废。隋大业(605~618年)初,去淮阴县入山阳县,不久复置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置东楚州,治山阳县。八年,裁西楚州,东楚州改称楚州,仍治山阳县。南宋建炎三年(1129年),置楚、泗、承州。涟水军镇抚使、淮东安抚制置使、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。绍定元年(1228年),李全火烧楚州城,遂废楚州,升山阳县为淮安军,隶宝应州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。次年,改为淮东总管府,时县境设有山阳、淮安、淮阴、新城4县。二十年,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,并淮安、新城、淮阴3县入山阳县。至正二十六年(1366年),朱元璋置淮安府,治山阳。清雍正九年(1731年),析淮安府山阳、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。民国元年(1921年),淮安府裁撤。3年,山阳县改称淮安县。抗日战争时期,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。运西地区属民国29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,运东地区属民国29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。民国35年2月,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,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;9月,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。民国37年12月,淮城等二次解放,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。次年3月,裁两淮市,淮城区仍属淮安县。1950年3月,淮宝县裁撤,其部分辖地归淮安。时淮安属盐城专区。1954年8月,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。1983年3月,成立省辖淮阴市,淮安县属淮阴市。1988年2月,撤销淮安县,建立淮安市(为县级市)。2001年2月,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,淮安撤市建区,更名为楚州区。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,楚州区复名为淮安区。
      淮安地形以平原为主,地面高程一般在4~7米,平均约6米(以废黄河入海口为零点)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,市境最高点位于徐杨乡小埧废黄河滩,真高9.7米;最低点位于流均镇湖荡地区,真高仅1米。境内河渠纵横,水网密布,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,苏北灌溉总渠横穿东西。地质钻探资料表明,淮安境内是典型的冲积平原,近一千万年来地壳以沉降为主。古代淮安离黄海很近。淮河和南宋建炎二年(1128年)夺淮入海后的黄河流经淮安,带来大量泥沙沉积,使地面不断淤高。到清咸丰五年(1855年)年黄河北徙后,形成为今天所见的规模宏大的黄泛冲积平原。淮安灌溉总渠南部分地区,就属于这个平原的一部分。而渠南大部分地区,则为江淮平原的一部分,由长江和淮河搬运来泥沙沉积而成。

      (一)综合实力显著增强,运行质量持续提高  

     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.8亿元;财政收入33.2亿元,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.8亿元,全年完成规模上固定资产投资117亿元,增长46.3%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.12亿元,增长22.5%。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.56亿美元,增长28%;注册外资实际到帐2.11亿美元,增长102.7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10元,增长16.8%,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34元,增19.3%。 

      (二)工业经济快速增长,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

       全年列统工业实现增加值64.42亿元,增长21.3%,开票销售133.43亿元,增长51%,入库税金5.32亿元,增长45.4%。工业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,发展后劲日趋强劲。完成规模上工业投入71.8亿元,增长27.9%,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个,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。全区开票销售前50名企业累计实现开票销售107.49亿元,同比增长55.6%,占全区列统工业的比重达80.6%,较2010年提高了4.8个百分点。  
      (三)现代农业稳步发展,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 

      粮食生产实现“八连增”,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95万吨。农业发展条件持续改善,完成农田水利投入2.4亿元。高效农业稳步推进,全区新增高效种植面积19.75万亩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升,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。
      (四)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,贡献份额继续增加   

      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9.87亿元,同比增长31.7%,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.4%,较2010年提高2.3个百分点。旅游业快速发展,全年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,同比增长16.1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,同比增长38.8%。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,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。